走过路过,听说河北武安市最近闹了个大动静,7座高炉、10座转炉说关就关、说拆就拆,有没有觉得脑瓜子突然充满了一股“环境大革命”的气息?
别急,别急,咱还是得八卦一句:钢铁城市真能跟“绿色”搞好CP吗?
还是套一句网络热梗,这波操作到底是“真香”还是“作秀”?
说真的,武安这地方,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——因钢铁而闻名,江湖人称“钢铁围城”顶配选手,以前空气质量别提有多抓马,饭点得关窗,口罩当标配,连蓝天都像限量款,得攒人品才能遇上一回。
可这不,故事迎来了大反转,12家钢企集体转战“绿色A咖”,PM2.5猛降,人均优良天数大涨,今年递交的成绩单赫然写着“最优水平”,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但问题就来了,这一波轰轰烈烈的关停拆除,到底是“理解万岁”的环保革命,还是“不得不过”的产业升级逼迫?
这背后有啥明里暗里的门道,才是最让人上头的谜题。
咱们慢慢来解开这团乱麻。
出场的主角,还是武安。
一年四季钢厂烟囱冒烟,红红火火、热气腾腾,老一辈人都得骄傲地说:“咱靠钢铁吃饭,这碗饭够响亮!”
可饭吃着香,空气却呛,这才是原来的真实写照。
每到冬天雾霾来袭,天不是天,阳光就好像掉到锅炉里蒸发没影儿。
生活在这里的人,对“环保”二字的渴望,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谁不想像北欧一样呼吸清甜的空气,天天朋友圈发自拍晒蓝天?
问题的根,每个人都清楚,但说到底,钢铁这碗饭谁舍得撒手?
要知道,武安的钢铁产业,在河北、在全国都不算个小角色,12家钢厂里,随便数数就有7家挤进了中国500强,冀南、太行、普阳、裕华、新金、兴华财富、文安……从名字到实力,个个够硬核。
冀南钢铁那是全国排名一百多位的大家伙,普阳、太行、新金这些主力,讲真,要不是看了榜单谁信小城里能蹦出这么多“猛男企业”?
这些大户头,不光养活了武安成千上万的工人,拉动经济杠杠的,全年钢铁工业贡献了 291 亿的“真金白银”,还要给国家上缴 15 亿税款,这钱是真真切切砸到了地方建设里头。
生产数据也很狂野,去年生铁产了 2784.9 万吨,同比增长将近 5%,粗钢来个 2669 万吨,钢材再加码 3225 万吨,增长速度都冲上了两位数,这可是实打实的“增长红利”啊。
这样的产业基础,换谁都得踮脚琢磨着怎么“升级打怪”,再也不是“小打小闹”的水平线了。
不过,时代滚滚向前,再硬的钢也得软下来配合绿色转型浪潮。
不然就是“不进则退,退了还不一定有人兜底”。
总不能一直吃老本吧?
这年头,只靠量大搞“低端制造”,那不是在原地打转嘛。
生态环保一上纲上线,可就不是“大呼隆”搞点过滤网那么简单了。
咱看看这次拆旧高炉、关掉落后转炉的阵仗,噱头挺大,具体举措也够狠。
7个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,9个100吨以下的转炉,还有1只80吨,全部咔咔拆了,连渣都不剩。
不少人头一回恍然大悟:原来“创新A咖”标准不是随便混混就能捧回家的。
对钢企来说,这可不是换个锅炉的事情,这是真金白银的投资换新设备,还要配套搞数字化、绿色化、大模型,整个流程重新洗牌。
有一句话叫“革自己的命”,这口气跟自斩龙脉有的一拼。
你要说企业甘心乐意都这么干嘛?
未必,有的恐怕是在大环境裹挟下不得不举起大刀。
但真金不怕火炼,一圈转下来,武安的钢企个个跑步进场“创A”,结果数据就摆在眼面前——PM2.5降到37.2,比去年干脆利落落了三分之一,空气优良天数多了30天,别的不敢说,大街上那些“口罩哥”“口罩姐”们都该鼓掌了。
如果说从前武安是“钢铁围城”,现在就成了“钢铁+生态”的合体,工业排放少了,夕阳下天际线都美得有点不真实了。
说白了,这种全方位、立体式的转型,能成功一大半靠的还得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。
有意思的是,武安这两年玩出了新花样,和高校、研究机构深度捆绑,什么超纯铁、功能钢、新能源板材通通安排上。
上海大学联合河北本地企业搞出了99.9992%的超纯铁,这数字光看都晃眼,硬生生把我国铁提纯技术推到了全球“学霸天花板”。
太行钢铁的花纹板厚度 刷新世界纪录,最薄0.9毫米,不夸张地说能膜拜一把工匠精神了。
还有普阳的防爆钢、风塔钢,新兴的球墨铸管,新金高端家电板,这些高端、特种钢材锁死了下游市场,壁垒立起来,谁也不能随便打价格战。
这么做,不是想着把蛋糕做大,而是要防止自己被时代踢下牌桌。
技术创新投入更是真金白银下本钱,工业企业去年干到59亿,荣登邯郸全市第一,几家老铁挺直腰杆进了全国研发500强,不服不行。
你以为这还没完?
产业转型推的项目也是蛮拼的,冀南二期直接上马 3座1300立方高炉和2座 110吨转炉,加大马力提升级别。
太行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钢、特种涂镀板也开工,去年品种钢占比飙到了46%,摆明了要在高端制造业分一杯羹。
说小一点,武安彻底甩掉了“低价低端”的包袱,说大一点,这样的变革才是“得天独厚”到“生态共融”的正解新路数。
一路扒拉下来,曾经黑压压一片钢铁林立、工人脸上沾满铁锈的武安,现在已经有点“小清新”的气息了。
不止一种风格的“武安制造”刷了存在感,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居然玩出了“双赢”。
就问一句,这要是放在五年前、十年前,有谁敢信?
从前老百姓关心的是怎么挣钱吃饭,现在再也不用忍着呛人的味道过日子,空气都自带滤镜,年轻人留在本地发展的意愿也高了不少。
可话又说回来,大刀阔斧搞绿色低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
这背后有摊子要养,有工人家口要顾,有市场竞争压力。
不转型,等着被淘汰,转型吧,得真投入、真革新,没人能混水摸鱼。
有的企业肯定是“主动奔跑”,一心一意搞研发、上马新项目,把握高端制造风口。
有的公司呢,也许就想着“能拖一天是一天”,不改变就悬在淘汰线外头。
不过,客观讲,苛刻的环保政策就是一根鞭子,市场倒逼、社会监督也是一道鞭策,这些元素一齐发力,谁敢掉队谁就得出局,躺平是没有好果子吃的。
外头人只看到武安“大气治理”的高光时刻,咱得看到的是产业升级背后的“血泪账本”。
每关一座高炉,就是数以千计的工人、上游下游的小企业的生计问题,就是几十亿的设备直接处理掉了。
这一刀下去,是“浴火重生”,可过程真的挺疼。
指望一夜之间全城跃升为绿色标兵,没人敢拍胸保证。
但有了一次下狠手、玩真的的转型试验,后面路才好走点。
当然,转型永远在路上。
要守住环境红线,武安还得继续补短板,比如节能降耗、智能制造、超低排放这些硬指标。
生态和产业的共融,还得靠创新、靠人才引进,靠长远布局,而不是指望一次关炉拆炉的运动式搞法就能搞定天下。
不过,谁说传统工业城市就不能有绿色梦想?
武安用事实证明,只要敢想敢干、敢争一线生机,“钢铁城市”也能逆袭成生态排头兵。
下回路过武安,看那夕阳下耸立的高炉新姿态,也许你会觉得这地方比当年多了点温度和色彩。
这里有技术的底气,有产业的韧性,还有一群敢为人先的武安人,正把一手“钢铁牌”打得漂亮。
你会被他们的气魄感染么?
还是说,环保和产业升级只能二选一?
一起来聊聊:对武安这场钢铁变身“绿色革命”,你愿意为哪一派点赞?钢铁还是青山绿水,你Pick谁?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靠谱的配资平台,配资炒股来,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