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展鸿图》的全球爆红不是偶然的文化狂欢,而是一场文化传播规律的集中显现。从中国台湾地区的毕业典礼到海外社交平台的模仿热潮,这支融合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说唱的作品,撕开了一条文化破圈的清晰路径—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共鸣点,在专业创作与大众参与间搭建桥梁。这场现象级的传播,不仅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范本,更给湖北这样的文化大省带来了突围启示。
《大展鸿图》的传播内核,在于对传统文化的“创造性激活”而非“保护性封存”。前奏里昆曲《帝女花》的旋律片段,不是简单的旋律挪用,而是通过电子音效将其重构,让百年唱腔有了当代节奏;歌词中的粤剧俚语,不是晦涩的文化符号,而是转化为了年轻人也能会心一笑的话语。这种“传统元素现代表达”的逻辑,打破了文化传播中“要么守旧要么丢弃”的二元对立。海外网友的争相模仿,模仿的不仅仅是动作,更是那种跨越文化的轻松愉悦。将独特的文化基因用共通的情感包裹,正是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。
其传播载体的“轻量化设计”同样值得思考与借鉴。与那些追求宏大叙事的文化产品不同,《大展鸿图》的舞蹈动作简单重复,歌词朗朗上口,这种“低门槛”的特性使其快速突破圈层。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文化产品首先要“可参与”,才能“被传播”。从《科目三》到《大展鸿图》,这类现象级作品都证明,让大众“跳得起来、学得会、想分享”,比专业领域的“高评分”更能决定文化传播的广度。
这场传播热潮对湖北的启示,在于如何让荆楚文化将“资源优势”转化为“传播势能”。湖北的文化家底足够殷实:编钟奏响起两千年前的礼乐,楚绣勾勒出荆楚大地的灵动,武当武术蕴含着东方哲学的智慧。但不少文化产品仍停留在“博物馆式展示”的阶段,难以进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。
湖北其实早已有破题尝试,只是力度仍需加强。楚剧《推车赶会》近年来尝试加入摇滚编曲,将传统“迓腔”与电吉他融合,在高校巡演时场场爆满,这正是对“传统元素现代表达”的生动实践;武汉黄鹤楼推出的“元宇宙登楼”项目,借助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不同朝代的黄鹤楼盛景,自上线以来广受欢迎,虚拟游览热度持续攀升,成为数字文旅的亮点之一。但这样的案例还不够多,未能形成集群效应。
湖北要做的,是把《大展鸿图》的传播逻辑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路径。编钟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考古报告的解读,而是可以主动联合音乐人打造“编钟电子乐专辑”,让青铜古音与流行节奏相碰撞;武当武术除了景区表演,也可以提炼出“太极十三式简化版”,用“简单招式+养生知识”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大众参与;楚绣技艺不必局限于非遗展厅,适度与潮牌合作推出“楚绣纹样卫衣”,让传统针法也能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穿搭符号。
《大展鸿图》的爆火告诉我们,文化传播的关键不仅仅是“我们有什么”,更是“大家需要什么”。湖北的文化突围,既要有对荆楚文脉的坚守,更要有对时代审美的敏感。当编钟的余韵能与耳机里的旋律共振,当楚绣的针脚能绣进年轻人的生活,或许这样湖北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地域边界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这场由《大展鸿图》引发的文化传播思考,终将成为湖北文化突围的重要镜鉴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肖晶晶(武汉经开区)
责编:王群【责任编辑:沈素芬】
靠谱的配资平台,配资炒股来,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